首页 > 故事大全 > 正文
如果您靠一根卖一美分的小塑料吸管创业并成为亿万富翁,您可能会认为这是天方夜谭。然而,在义乌这块神话的土地上,奇迹一次又一次地诞生:有人靠纽扣发家致富,有人靠针线发家,有人靠修皮鞋成为亿万富翁……楼仲平的确是靠着一根小小的稻草,成就了自己的大业。他的成功,再一次为义乌这片神话之乡增添了注脚。
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义乌还没有现在这样知名,经济发展水平也远没有现在高。当时还是个资源匮乏的贫困地区,人们生活得很好。难的。那时,楼仲平因为有6个兄弟姐妹和一个大家庭,生活更加贫困。饥饿在年轻的楼仲平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脱贫成了人生的必经之路。楼中平一家最大的心愿。15岁那年,娄仲平与乡亲们走遍天下,靠卖小百货为生。当时,在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随处可见许多小商贩走街串巷,靠卖货为生。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义乌人。据说,这是义乌农民农闲时独有的一种谋生方式。楼仲平也是这个业务员团队的一员。
1991年,在国外漂泊了七八年的楼仲平决定结束小贩的生活,在义乌市场旁摆地摊,贩卖一些生活用品。这种地摊生意很久没能经营了,因为义乌要建一个大市场,地摊经营必须全部搬进市场经营。楼仲平在一家德巴里租了个摊位靠着做推销员攒下的一点钱和摆地摊赚的钱,在湟源市场开了一家装修店。虽然还管着一些生活用品,但楼仲平管得比别人好。他买的品种多,款式新,品种齐全。它们确实物美价廉。别人愿意买他的东西,他的大单也比其他摊位多。在楼仲平经营的百货摊位区,他的摊位生意是最好的。
或许是因为多年从事小贩和地摊生意的缘故,楼仲平对这家店的商机看得非常准。在义乌市场第四轮改造中,楼仲平觉得义乌市场将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大市场。他在主过道附近看中了一个地段不错的铺位,并以46000元买下。于是,他开始了日用塑料制品生意。果然,生意红红火火,一个月收入3万到4万元,有时甚至超过5万元。这让楼仲平慢慢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生意红火了一段时间后,屋子周围的小摊子纷纷羡慕地跟在楼仲平身后。楼里买什么货,那些摊子里买什么货,楼里卖什么价,卖什么价。这时候,楼仲平开始感受到同质化竞争的压力。如果自己的生意没有自己的特色,那么大家就照样操作,迟早生意会做得更好,做的更死。
转行、另谋高就的念头开始在楼仲平脑海中闪过。当时,义乌政府部门也在鼓励市场商家不要有以小致富的想法,要跳出市场。义乌市场,将目光投向全国这个大市场,由商业经营向制造业转型。在上世纪90年代,一个月能赚几万块钱已经很了不起了。如果选择放弃年收入几十万元的生意,转而开厂制造,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开厂前途未卜,成败难料。然而,楼中平在发现吸管这个不起眼的产品后,决定转行。或许是因为他多年从事小商品生意,控制力强。在他看来,这种产品重量小,做的人不多。只要做得好,也能取得很大的发展。最终,因为在嘉溪认识的一个朋友,楼仲平做出了办厂做吸管制品的决定ng.这位朋友告诉楼仲平,他有一个美国的吸管订单,每天需要的数量是一整车。
经与妻子商量,楼仲平将市场摊位转让,用所得资金购置多套设备,租了一些民房做作坊,还雇了几个帮手。秸秆厂成立。秸秆做好后,嘉兴的朋友要求的不是一天一车,而是一周一车。迫于无奈,楼中平只好自己寻找其他销售渠道。不过那时候做的吸管确实不多,市场上还好找,生产出来的产品基本没有积压。市场一开,楼仲平的生产设备就显得不够用了,只好把赚来的钱投入购买设备。随着产量的不断扩大,市场网点也将进一步扩大编辑。短短两三年时间,楼仲平将村里几乎一半的民房租了下来,作为厂房。别人看到楼仲平靠做吸管发了大财,纷纷效仿楼仲平,开始做吸管制品。本来,义乌只有三四家秸秆厂。没想到,40多家秸秆工厂一下子冒了出来,秸秆再次面临激烈的竞争。就在楼仲平为秸秆制品左右为难的时候,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爆发导致原材料价格飙升,使得全国各地的秸秆工厂难以为继,不少人自愿退出秸秆生产行业。
我该怎么办?我也退出去另找一个行业重新开始?楼仲平看到多家秸秆厂张贴转让通知,反而冷静了下来。他觉得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虽然他的妻子,亲戚艾夫斯和朋友劝楼仲平赶快退出吸管生产,另辟蹊径,楼仲平想的结果是,不但不能退出,还应该趁机低价扩建,发展自己的工厂.他认为,吸管是典型的一次性消费品,饮料行业发展非常快,吸管的需求量将呈爆发式增长。虽然当前的金融危机造成了暂时的困难,但只要危机过去,吸管的发展前景将是巨大的。会很好。可以说,楼仲平不顾一切,买下了一大批濒临倒闭的秸秆厂,让企业以低成本高速发展。
公司发展壮大后,楼仲平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即公司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简单地扩张再生产,而应该在产品i方面寻求更好的产品创新和品牌价值。利润。有一次,楼仲平在市场调研时,无意中发现市场上一根吸管的外包装上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头像,市场人士告诉他,这种图案的产品特别受欢迎。楼中平意识到这应该是品牌效应的问题。他立即到义乌市工商局查询,发现这种商标并没有注册。当时不仅浙江的厂家在用这种花样,广东、福建的吸管生产企业也在用这种花样。楼中平立即支付了2000元注册了商标,并取名为“双通”。拿到注册商标后,楼仲平还将公司名称改为义乌市双通日用品有限公司。
有了自己的品牌,就需要依靠品牌来拓展更大的市场。楼仲皮的下一步ng是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产品创新。为了让双通品牌成为行业内最知名的品牌,楼仲平每年实际投入数百万元做广告。给吸管打广告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因为业内人士都说吸管不是独立的产品,打广告是不会有效果的。或许也是因为这款产品之前从未打过广告,所以楼仲平的广告一推出就非常成功,一下子成为了吸管行业的名牌产品。
品牌一经推出,就必须马上跟进产品创新。2005年,楼仲平开始逐步收缩战线,压缩产能,砍掉一些技术含量低、价格和利润相对较低的低端产品,转战中高端产品线。在产品创新方面,楼仲平花了不少心思努力。他开始开发更多造型吸管。这种造型吸管不再是普通的直管,而是变成了心形或其他各种弯曲的形状,再在吸管上加上一些卡通形象,使吸管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漂亮可爱。这些新产品投放市场后很受欢迎。不仅一些饮料行业采购这些产品,超市、酒吧、KTV等场所也大量采购。就连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欧洲零售巨头乐购等商业连锁机构都对楼仲平的产品颇为钟爱。
一根吸管可以卖一分钱,只要做得好,也可以卖到2块钱。楼仲平在给员工上课时谈到了创意创造利润的奇迹。他拿出一根普通的吸管,说这种吸管只能卖一分钱;他又拿出一根吸管,当他他用嘴吹了吹,变成了口哨,有的吸管变成了小猫的形状,他说这种吸管可以卖2块钱。2007年10月,楼仲平的“双通”牌吸管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是中国吸管行业唯一的知名品牌。2009年以来,楼仲平双通吸管年产量已达1万吨,产值超亿元。其市场份额已占国内市场的70%以上,全球市场份额的1/4左右。楼仲平被誉为名副其实的“吸管大王”。
- 上一篇: 故事:故事会幽默故事 幽默故事会民间真人真事
-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阅读
- 07-27 故事:故事会幽默故事 幽默故事会民间真人真
- 07-27 故事:手抓饼的危害 手抓饼的正宗做法
- 07-27 故事:唯美古风句子个性签名 个性签名古风霸
- 07-27 故事:寓言故事韩非子 寓言故事韩非子的自相
- 07-27 故事:幽默故事小白兔 小白兔笑话故事
- 07-27 故事:儿童故事糖果屋历险记 儿童故事糖果屋
- 07-27 故事:激励人心正能量小故事5则 激励人心正能
- 07-27 故事:保险励志的故事简短及感悟4则 保险励志
- 07-27 故事:楚乔传第几集宇文玥知道楚乔身份 楚乔
- 07-27 故事:最火的香皂广告 小时候的香皂广告
- 最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