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故事网,这里有儿童故事、睡前故事、鬼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故事大全。

故事网

欢迎您,来到故事网!

首页 > 故事大全 > 正文

戴望舒的个人简介 2012平顶山市颜电岚推荐

故事网 2025-10-13 故事大全
戴望舒个人简介

简介:1928年的大都市街头巷尾,有失恋或渴望爱情的少男少女,低头吟诵《雨巷》。戴望舒成为感伤主义的象征,成为无数青年男女的偶像。下面,励志故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戴望舒的个人简介。快来看看吧!

戴望舒(原名:戴萌狗,1905年—1950年2月28日),名程,字潮安,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戴望舒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20年代末新月派和象征诗派的诗风,开创了现代诗派的时代。因此,他被视为现代派“诗坛的领袖”。恩恩诗歌学校。他还以诗《雨》而闻名。巷”曾被称为“雨巷诗人”,着有《我的记忆》、《望树草》、《望树诗稿》、《灾难的岁月》等诗集。

人物经历

1913年,他进入杭州芦屋小学,开始拥有私人阅读空间,阅读《玻璃鞋》、《木马兵》等古典小说和外国童话。

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

1922年8月,首次发表文学小说《债》,载于《半月》第1卷第23期。9月,与张天翼、施蛰存、叶秋远在杭州成立兰社社。

1923年秋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师从田汉,在校期间学习中外文学和革命理论,并参加实际斗争。

1925年6月,上海大学停办。秋天,他转学到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十日刊,发表诗《含泪出门》。

《雨巷》写于1927年。1928年出版《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等创办“文学工作室”。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1932年任《现代》编辑。11月初赴法国留学,就读于巴黎大学和里昂法中大学。

1935年春,被里昂中法大学开除学籍,回国。据称,被开除的原因是他在中法大学学习一年多,没有上课,没有按时提交作业,没有参加年终考试,并且回国时已达到最后期限;另一个是他正在西班牙旅行。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反法西斯示威活动。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有关部门,该学生不能再留在法国。3月到4月,我坐船回国,去了上海。很快,与时绛年的婚约就解除了。首先开始筹备《现代诗风》杂志。

1936年6月与穆时英之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卞之琳、孙大羽、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月刊《新诗》,是中国现代诗坛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于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与现代诗人交流的重要场所。

1937年1月,上海杂志出版第三本诗集《望舒诗》内公司。抗战爆发后,戴望舒移居香港,编辑《大公报》文学副刊,创办《耕耘》杂志。

1938年3月,他们共同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抗敌协会。5月,他们抵达香港。8月,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3月,“文学艺术协会”香港分会成立。为适应环境,更名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协会驻香港通讯处”。戴望舒当选为首任所长,兼任研究部组长、西方文学组组长。《协会》周刊编委。

7月,与艾青主编《顶点》。10月,参与策划筹备《纪念逝世三周年》《鲁迅》由“艺协”香港分会、中华文化协会、中国漫画协会香港分会、中国青年记者学会香港分会联合主办。

戴望舒与家人(5)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

1943年1月,他向穆丽娟寄去一份《离婚协议书》,5月30日,她与杨静(李平)在香港。

1946年3月,全家赴上海。8月,经周旭良介绍,被聘为暨南大学教授,教授西班牙语。

1947年7月,因参加教授联谊会、支持进步学生爱国民主运动而被暨南大学开除。8月,任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主任,讲授唐诗研究、中国古代史。vels。他还担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讲授音系学。

1948年5月,因参加教授罢课,被上海市师范学院校长勾结地方法院指控,称其为香港汉奸、学者。他收到了传票和传票。他被迫离开上海,带着妻女返回香港。

1949年2月,与杨静离婚。3月,离开香港抵达北平。6月,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语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个人生活

情感经历

戴望舒一生与三个女人有着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情人是施蛰存的妹妹施江年,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妻子是杨静,但这三个女人都无法陪伴他一生。最终只剩下令诗人终生难忘的爱情悲剧。

戴望舒和家人(四)1927年,大革命失败,戴望舒、杜衡避难到松江县施蛰存家。在此期间,戴望舒爱上了施蛰存的大姐施江年。时绛年虽然比他小5岁,但因为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得情感,开朗活泼,个性十足,所以并不像戴望舒那样冲动、多虑、内向。两人性格的差异造成情绪失衡。此外,戴望舒脸上因童年天花留下的伤痕也让时绛年不开心,给他们的爱情蒙上了阴影。1928年,戴望舒以跳楼相威胁,史绛年无奈接受了戴望舒。1931年,两人订婚。时绛年已经爱上了别人,于是催促戴出国留学,希望他能完成学业,保证以后经济有保障。次年,戴受约赴法国留学。刚到法国不久,就传来史绛年已经移情别恋并有了新恋情的消息。戴望舒伤心欲绝,无心读书。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证明史绛年已经继续前进。他当众打了史江年一巴掌,随后发表报纸解除婚约,结束了八年的苦涩关系。

戴望舒是谁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之中,当时住在刘那欧的江湾公园公寓里,和慕时英一家关系很近。为了抚平戴望舒的爱情创伤,穆时英将妹妹穆丽娟转嫁给了她。介绍给戴望舒。比他小十二岁的穆丽娟的纯洁与美丽立刻就迷住了戴望舒,他很快就摆脱了情感的困扰。1936年,两人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穆丽娟很欣赏他的才华,并与他走到了一起。两人本来应该过着幸福的婚姻生活。可惜,戴望舒根本不懂得如何去爱一个女人。他在家只专注于读书和写作,很少与妻子交流。他对他的爱已经降到了冰点。直到离开她之后,他才后悔,并再次将她当作自己的妻子。他们是被逼死的,但这一次却无法将他的妻子逼回来。1940年冬,戴望舒无奈签署离婚协议。戴望舒无奈,再次陷入爱情悲剧。

1942年,戴望舒结识了大同图书印刷局文员杨晶,并很快坠入爱河。虽然杨静的父母极力反对,但杨静是一个个性十足的女孩。她冲破各种阻力,毅然嫁给了比她大21岁的戴望舒。杨静在香港长大。她娇小、美丽、活泼、好动。结婚时她年仅16岁。由于性格和年龄的差异,以及婚前缺乏深入的了解,婚后不久就出现了情感上的裂痕,往往是因为生活中的问题。为一些小事而争吵。1948年底,杨静爱上了蔡姓青年,并向戴望舒提出离婚。戴望舒千方百计想挽回,但杨靖已无可挽回,戴望舒无奈,永远无法挽回。签署离婚协议。杨靖无奈,只好带着蔡姓青年跑了。[1]读书、买书是文人的共同爱好。戴望舒是个书迷。喜欢书籍的文人,即使因为经济拮据而买不起书,但只要看着、摸着,就会感到无尽的快乐。戴望舒最喜欢逛塞纳河左岸的书摊。他说:“浏览观赏,空手而归,还是很满足的。况且,傍晚的塞纳河,是那样的风姿绰约,风姿绰约!”戴望舒在法国留学期间,虽然衣食无着,身在异乡,但只要有钱,我总是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买了很多书。我的朋友施蛰存对此很羡慕,写了一封信给戴望舒,他说:“听说你们运来了很多书,我很想尽快看到它们。””施蛰存经常委托他帮忙买书。当两个好朋友面对好书时,不禁会想起它们。去拥有吧。当施蛰存谈到巴黎书业的盛况时,提到了巴黎书业的盛况。戴望舒在信中,总会可怜兮兮地叹息:“我就是恨没钱,不然我应该寄给你三四百块钱,去买大量新书看。”你看,简秘书的爱好还没有还没淘汰,希望继续找。虽然还没有出书和目录。

人物评价

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写的优秀诗词,而且他他本人也在1920年代末、30年代初,因其独特的诗风被称为现代诗派的“诗歌领袖”,1927年的诗作《雨巷》呈现出从新月派向现代诗派的过渡趋势。现代学校和《我的记忆》创造1929年成为现代诗派的起点。(钱立群)戴望舒的诗以忧郁为出发点,诗中蕴含着古典的人生经历。首先,戴望舒在表达爱情的私密性以及表达爱情时使用女性形象方面,他的爱情诗明显受到了晚唐诗人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可以说是对文、李诗相思主题的现代诠释。同时,爱情也成为诗人生活经历的主要内容之一,体现了戴望舒诗歌的现代性。综上所述,戴望舒的爱情经历是现代的,他的爱情特征是现代的,但他给出的表达形式是古典的、传统的。其次,戴望舒诗歌中的悲秋主题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诗人以咏秋的传统题材来表现秋的感伤之情。现代人的孤独和青春的忧虑,更加加强了这首诗的审美张力。而理解隐藏在伤秋主题背后的死亡意识,更能理解诗歌中的忧郁情感。分析戴望舒《致萤火虫》等诗作,我们还可以发现诗人的死亡想象和写作方法属于典型的道教文化体系。最后,戴望舒诗歌中的田园乡愁、田园情怀是人类传统情感的一种表达,具有东方诗歌的神韵。漂泊疲惫的旅人形象不仅受到中国古诗词中旅人形象的影响,也受到追梦人形象的影响。夜行者的形象明显受到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创作母题。作为一位深受中西文学文化影响的诗人,戴望舒积极寻求融合。中西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创作了属于自己民族的现代诗歌。戴望舒在新诗民族性建构上的一些经验和做法给现当代作家带来启发: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新诗的创作应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审美心理机制。基础是以民族精神为灵魂,吸收外国文学的艺术营养,构建具有现代时代特征的中国文学的民族性。(李伟超)


最新故事
热门故事